文章分享
「施虐者」的痛
2025-04-11
公教报
「近这两年,我轻了20 磅,60 岁的身体好像65岁一样⋯⋯」这是一位照顾身体残疾太太的先生的分享。数年前,太太因一次意外在街上跌倒。先生希望为太太提供最好的照顾, 但能力有限,故不断寻找区内外所有能够提供服务的机构,在机缘巧合下,认识了明爱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。
太太除了行动不便,亦患肾病及精神疾病。随着年纪增长,太太的身体渐渐变弱,经常进出医院。在一次入院时,太太几乎处于昏迷状态,并要求主诊医生不需要进行急救。当时先生已抱着和太太告别的准备。他充满不舍,但亦想尊重太太的意愿。先生分享当时的两难:一方面希望太太能够存活;另一方面如果太太离开,自己就能够逃离长时间的照顾压力。
经过急救治疗,太太活下来但虚弱,被送往安老院接受照顾。在院内,太太抵受不住头疮的痕痒,经常抓到流血。先生虽屡次劝谕太太不要再抓痒而弄伤自己,但情况依旧。在一次探访中,先生爱妻心切,不忍太太抓伤出血,故捉住太太双手,停止她的行动。太太误会先生想伤害自己而大叫「救命」。先生即时捂住太太的嘴巴,但仍引来别人的围观。先生因此承受不了压力,更用枕头捂住太太。他打算了结一直以来的压力—「太太」,然后再终结自己的生命。最后因知道伤害太太和自己无补于事,所以即时停止了以上的行为。
事件发生后,先生经历多次专业个案会议,持续接受辅导服务。他深深明白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太太。在他人眼中,先生好像是一名「施虐者」,但在辅导的过程中对先生的理解和聆听,他绝对是一位疼爱太太、不希望她受伤的人。慢慢地,先生愿意分享更多自己面对的种种困难。这数十年间,他为了照顾太太放弃了自己的工作、兴趣、生活,倾注时间和心血照顾太太。长时间得不到支援,甚至担忧自己长期病患会突然发作,没有人能够妥善照顾太太。除此以外,太太亦偶尔对先生的照顾感到不满意,要求他有更高度的照顾,甚至出手伤害他。试问一位照顾者面对上述的压力和处境,到底他只是「施虐者」还是「受伤的人」呢?
大家口中的「施虐者」应该是做了伤害他人行为的人。但我们曾否理解他们背后的困苦和处境?或许他们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等候着被治愈。随着人口老化,照顾者人数日益增加,他们的生活及压力值得我们关注。在家庭服务的角度,虽然不认同施虐的行为,但不应该只看行为的对错,而是进一步了解他们背后的痛、苦况及需要,向他们伸出援手。除了辅导服务,社区中的关爱及支援亦十分重要。正在阅读文章的你,随时能够为他们提供治愈心灵的良药。配合社区的关怀及理解,我们才能治愈「施虐者」和「受虐者」两颗受伤的心,让他们有能力继续面对生活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