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
作孩子的一对手
2025-02-16
明爱荃湾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社工
「熙仔妈妈,你好呀﹗熙仔今日在学校又再打人,今次还把老师的手咬伤了⋯⋯熙仔已插班三个月,但这些行为未见改善呢⋯⋯我们邀请了驻校社工与妈妈你见面,倾谈一下如何协助。」阿珍看到学校的电话号码便开始手心冒汗,一边听着班主任的话,更是心跳加速, 脑袋空白。熙仔在家里从不打人,所以阿珍很难理解他在校的行为。每当班主任提到熙仔的行为问题时,阿珍内心感到非常不安和无助。
与驻校社工面谈的过程中,阿珍认识到安全圈教养,开始探索与熙仔的亲子关系,又翻阅自己的成长经历。她平日习惯以糖果或电子产品来哄熙仔,使他的情绪能够迅速平静下来。阿珍在成长中也经历许多情绪挑战,在原生家庭中常被父母拿来与妹妹比较,无论她多努力换来的只有「你都系唔够阿妹聪明架啦!」等冷言冷语。负面情绪一直累积,却无人分担,只听到「又喊!真系无鬼用!」等的否定说话。渴望得到肯定,故此对自己要求很高,阿珍习惯把情绪收藏,免得被视为「无用」。
在整合过去和现在的管教方式的旅程中, 阿珍发现她没有真实接触熙仔的内心,源于儿时缺乏他人的陪伴和明白去调整情绪,因此现在她面对熙仔的情绪都会感到无助。她生怕别人认为自己「唔识教」,所以极力阻止熙仔的情绪出现,免得丢架。阿珍回应了自己要完美的需要,忽略了熙仔的情绪需要。焦虑与无助使阿珍只能向熙仔妥协,让他成为主导者,自己成了软弱的一方。
阿珍开始留意自己的内心。每当她出现不安的情绪时,都给予自己一个拥抱,安定自己,对自己说鼓励的话。安定的力量让她变得强大又不失温柔,即使熙仔在街上倒地大吵大闹,阿珍依然温婉地回应他的感受,同时坚定地纠正他的行为。那一刻阿珍好像变成了一对既温暖又强而有力的手,一边拥抱熙仔情绪, 一边拿捏着他的行为,不至失控。
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熙仔在校的行为问题大大减退。虽偶有冲突,但在老师提醒下都能够调节好情绪,控制好行为。熙仔较以前更喜爱与阿珍亲近,情绪更变平 。
父母是保护和孕育孩子的一对手。手的温度有冷有暖有热,力度有刚有柔,大小有粗幼厚薄,肤质有粗有滑⋯⋯你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一对手?或许我们都希望自己像后来的阿珍一样,有一对暖和又强壮的手。细看那些印在自己手上仍忍忍作痛的伤痕,如未有好好包扎愈合,伤痕累累的双手又如何能承托起一个小生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