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

壞日子所學:退省與沖氣

2025-08-01

公教報

 

 

「我過去的半年,好像一直在地獄的深淵裡生活,看不見光。」少娟(化名)說道。少娟年近七十,年輕時隻身來港打拼,努力地經營自己的麪舖三十載。疫情後,香港經濟低迷, 少娟的生意每個月都在賠本。白手興家的她為了支撐住半生的招牌,以及留點積蓄給家人, 她決定投資賺錢。不料她接連投資失利,更在網上遇到投資騙局,最終麪舖被迫結業,少娟亦惹上一身債。不久,少娟受到債務滋擾,令她萬分焦慮,最終經社工轉介到向晴軒。少娟本以為能暫時得以喘息,卻想不到這才是惡耗的前奏。

在避靜的日子,少娟積極地處理破產的事宜。這段時間她前後收到兩通電話— 一通是孫兒子的死訊;另一通則是親姐的死訊。由於債務纏身,少娟生怕接觸家人會連累他們,因此未有出席兩位至親的喪禮。那一晚, 少娟徹夜未眠,將經歷的痛和自責,一同與夜色淹沒自己。

「我的日子真的壞到透⋯⋯真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」少娟一邊與社工訴苦,一邊搖頭。社工問:「其實人性經驗有沒有對與錯?」

少娟默不作聲。「壞日子是怎樣的壞?」少娟閉上眼,呼了一口氣,開始細說她的內心⋯⋯

在向晴軒工作, 筆者經常思考兩個問題:「何為避靜?」「誰的避靜?」面對家庭或個人危機,我們以為避靜就是避開一些人和事,可問題終究會繞回自己身上。那麼,避靜的本質是甚麼?追溯至瑪竇福音( 約公元八十年),「退省」這觀念在主耶穌從事公開傳教之先已出現。耶穌當時就意識到,需要離開世俗,在沙漠中度四十天的祈禱生活,從而面對魔鬼的誘惑,接受聖神的引導。這個自我沉 澱、梳理,重整、再出發的「退省」經驗,筆者認為,是避靜的雛型。

「退一步,自省;默觀人性,平衡。」這是筆者認為較為貼近避靜本質的演繹。少娟經歷了人生的低潮,人到晚年一無所有,這份失去令她看不見光。然而,有潮落自然會有潮起,如同道家提出的陰陽概念。太極生兩儀、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;在兩儀的中間存在了一條界線,稱之為「沖氣」。萬物走向一個極端的時候,同樣是走向平衡的過程,因此有「危」時,自然有「機」;有黑影的地方,自然有光;而少娟的壞日子壞到透,也意味著接下來的日子自然是好起來。

少娟靜默下來,開始思考她的壞日子, 說:「我以為自己不行了,心臟四分五裂似的,可是日子仍然要過,我想在這裡試一試重生。」

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」。每個危機背後都代表著一個紊亂狀態,它不會是永久的,亦自然有回到平衡的軌跡。作為社工,與避靜者的相遇也是短暫的,但避靜中心容讓他們在紊亂的狀態中,後退一步,思考並察覺讓自己好起來的那一點。或許那一點是一句讚美、一條問題、一個舉動,又或者仍然未找到。不要緊,既然此時此刻活著,不如想想有甚麼令你感到安全和好一點?


 

返回